1
5月21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吴晓华
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宋亚光
市科协调宣部部长
郭克鹏
市科协办公室主任
闫雨晴
济宁市人工智能学会工作委员会主任、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知识产权管理教研室副主任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2025年济宁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要活动。
吴晓华
1、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开展参观“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中国原子城历史图片展和科学家精神文艺作品展演、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代表;并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开展产学研融合对接等活动。
2、开展向科技工作者学习致敬活动。组织开展“奋斗有我”科技人物风采系列展示活动,宣传展示一批在本地区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讲好感人故事,升华使命责任。
3、“智汇济宁”专项行动。加强智库决策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开展本地高端人才遴选,聘任智库专家。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课题研究,开通“专家建议直通车”,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科协学会“2+N”助企“倍增计划”专项行动。聚焦济宁市“232”优势产业集群,会同15条标志性产业链牵头部门,开展访企问需行动,深入摸排企业技术需求,发挥学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广泛动员市级学会,导入国家级、省级学会优质资源,通过专利技术转让、联合开展项目等形式,助力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5、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面向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术交流、思想引领、组织吸纳方面提供托举服务,遴选高水平专家担任培养导师。
6、“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党建品牌。实施“1234”工作法,通过开展“党建+科普”等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7、科协代表委员“连心桥”。加强对科协八届委员会委员的联系服务,召开市科协全委会或常委会,探索成立专门委员会,走访慰问委员代表,加强委员与各级科协和科技工作者的互动交流,共同推动科协事业发展。
8、“科技为媒”联谊沙龙活动。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关心的个人成长和建家交友问题,常态化举办“科技为媒”联谊沙龙活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婚恋交友平台,当好陪伴成长的“科技红娘”,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全面成长。
9、持续开展“为民服务我先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乡村)倾斜,探索引导科技型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创建一批新质生产力科普馆。
大众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市科协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宋亚光
济宁市科协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精神引领、服务凝聚和搭建成才成长平台等,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具体措施有:
1、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开展全市“科学家精神主题创作大赛”活动,共收到海报、征文、短视频等参赛作品473件;组建市级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团、开展“逐光而行”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中国原子城历史巡展活动,组织科学家精神文艺作品创作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进校园、进高校、进企业、进社区。
2、加强引智平台建设。推进济宁高新区国家级海智基地、邹城经济开发区省级海智基地建设,密切基地同上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的联系对接,邀请海智专家来济实地调研对接,引入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
3、实施人才培育行动。积极参与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创新方法大赛,做好优秀科技工作者、淮海科技奖、企业创新达人遴选举荐工作,增强科技工作者获得感、荣誉感、自豪感。发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赛事影响力,结合济宁市重点产业开展实训性赛事,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
4、创新学术联谊形式。聚焦科技工作者婚恋交友、干事创业等现实问题,常态化开展学术沙龙、“科技为媒+”联谊交友等活动,搭建互学互鉴、建家交友的综合性平台,让科技工作者“可感”成长支持、“可及”发展舞台。
5、建好用好“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着力提升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和服务功能,改版门户网站、优化整合公众号,加强网上联系、引导、动员和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打造“互联网+服务”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
济宁日报记者
请问济宁市在助力创新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克鹏
1、实施人才服务行动。深化党建联系点、四下基层等工作制度,加强党组对学会理事长、企业科技副总等人才的联系服务,定期赴市级学会、高校与企事业科协,开展走访慰问、节日探望;实施济宁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遴选培养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骨干;聚焦“232”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园区科协、协同创新基地、海智基地等各类人才招引平台,持续开展“双百双千”助企攀登行动、博士园区企业行等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
2、实施创驱助力行动。指导县市区科协、市级学会、高校与企事业科协,积极承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多渠道邀请院士、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来济宁研讨交流;按照“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企业受益、产业提升”的工作思路,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积极申报省级协同创新基地,对接省级学会资源赋能产业升级;支持学会与企业、高校加强交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构建科协组织一体化协同创新网络。
3、实施科普惠民行动。完善健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突出抓好青少年、农民、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指导市、县科技馆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推动县级科普场馆建设开放;以“智汇邻里”、“科学方舟”、“田园学堂智汇行”、第一书记科普惠农等品牌工作为抓手,推进科普“社群”培育。
济宁晚报记者
请简要介绍下市科协在智库建设、服务科学决策方面有哪些举措?
宋亚光
1、加强智库专家遴选工作。结合重点产业链和“232”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分期遴选一批熟悉市情、业务水平精湛、善于政策研究、具有专业化素养的智库人才团队。目前,新遴选60名智库专家人选并计划分期公布。
2、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聚焦服务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17篇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3、积极组织调研课题。开展2025年度济宁市科协调研课题申报工作,并择优向省科协推荐申报优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成功争取省科协智库专家决策咨询地方行活动——省先进制造智库团队支持济宁高度装备产业发展地方行项目,对济宁市标志性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和重点企业培育等需求开展调研论证,提供咨询服务和高质量咨询成果(科技建议)等,并助力引进创新资源和项目。
济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市人工智能学会在发挥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闫雨晴
1、共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挖掘学院的专利技术,推动AI算法、智能装备等成果向企业转移。学院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算法方面的专利已成功应用于本地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
2、联合开设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交叉课程,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利保护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企业实战项目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技能。
3、为企业提供人工技术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服务,确保创新成果安全落地。未来,市人工智能学会将重点在能源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