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九三阅兵准备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它不仅彰显了我们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更是向世界作出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铭记抗战史究竟要铭记什么?
八十年过去,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伤痕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的鲜血、重庆大轰炸下数以万计的亡魂、细菌战受害者扭曲的面容,这些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构成了我们历史认知的基石。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曾言:“记忆是一种责任。”一个忘记苦难历史的民族,难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咀嚼苦难、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新时代要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的最强烈精神光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闪耀着不朽的价值,华为面对技术封锁时的自主创新、航天人在科技前沿的执着探索、抗疫斗争中展现的众志成城,无不是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续与升华。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在纪念活动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左权将军“誓与华北共存亡”的豪迈誓言,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绝笔,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身影……这些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救亡的长城。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今天,我们缅怀英雄,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为了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树立精神坐标,让英雄气概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道德力量。
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铭记抗战史,不是简单重复历史叙事,而是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激活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抗战记忆为我们提供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抗体,凝聚民族复兴的思想共识。一个铭记历史的民族,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金萍(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当阳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