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热浪席卷三晋大地!我省迎来首场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持续开启“烧烤模式”,部分地区气温更是飙升至40℃,刷新历史极值。今年5月为何酷热难耐?此次热浪强度又是否突破历史同期水平?5月19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袁怀亭与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月丽,探寻高温背后的成因与趋势。
5月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
炙烤模式下,三晋大地不断刷新温度刻度。气象学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定义为高温,并以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构建起热浪防御体系:连续三日最高气温35℃以上触发黄色预警,24小时内最高气温攀升至37℃拉响橙色警报,一旦突破40℃的最高气温,高温红色预警即刻启动。5月18日16时27分至19日16时33分,山西省气象台连发两道橙色预警,预警范围覆
盖运城、临汾、晋城、长治、晋中、太原、阳泉、吕梁、忻州等九地,预示着多地将突破35℃高温红线。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气温升高?袁怀亭说,5月18至21日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导致的,此次的高温天气主要受高压下沉气流和南来暖气压带来的增温,好比同时打开了房间的顶灯和地暖,温暖会节节攀升,同时还有空中水汽稀缺,太阳辐射带来的增温,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高温天气。这些气流在翻越太行山时,犹如奔腾的瀑布俯冲而下,在下沉过程中与山体摩擦生热,触发地理课本中的“焚风效应”,让热浪如虎添翼。
袁怀亭表示,截至19日,全省多座城市已达到或突破5月份历史高温极值,晋中、临汾、运城等地有18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突破历史5月极值,19日,全省最高气温39.8℃,出现在垣曲,超过原极值39.6℃。
21日高温影响范围有所缩减
袁怀亭说,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从18日持续至21日。具体来看,18日,南部个别地区率先出现35℃以上高温;19日,高温范围向北扩展,南部大部分地区及北部个别地区最高气温突破35℃,中南部部分地区更是达到37℃以上,个别区域超过39℃;20日,高温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北部部分地区与中南部全域最高气温均达到35℃以上,重点区域气温更是从37℃起算,个别地方逼近40℃。21日,随着冷空气来袭,全省高温影响范围有所缩减,但强度不减反增,北部局部和中南部地区仍维持35℃以上高温,南部重点区域气温保持在37℃以上,局部地区继续挑战40℃极值。
针对5月份出现高温天气是否常见的问题,袁怀亭通过查询1951-2025年全省历年逐月气温气象数据指出,从历年各月气温变化曲线来看,6月和7月才是高温天气的多发时段。
5月份的高温天气并非个例
5月正值春夏交替,尽管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夏季,高温天气却已提前登场。这种高温早现的现象在过去是否也曾出现?对此,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月丽统计了1991年以来5月份的高温天气情况。结果显示,在这期间,共有27个年份在5月出现过高温天气。刘月丽介绍:“全省分布着百余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出现高温天气的站次有多有少。其中,2000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和2024年高温天气站次较多,分别达到163站次、105站次、141站次、156站次和161站次。”此外,历史上5月国家气象观测站共有3站次气温超过40℃的记录,分别出现在2000年的运城稷山、盐湖,以及2007年的稷山,而历史最高气温为2007年5月28日在稷山测得的40.3℃。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0℃作为入夏标准,太原通常在6月10日左右入夏。由此可见,5月仍处于春夏交替阶段。虽然5月出现高温天气并非罕见,但为何今年人们感觉格外炎热?刘月丽通过对相关气象数据的分析指出,今年我省晴朗少雨,5月以来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了3成,空气比较干燥,湿度偏低,同时太阳辐射较强,再加上近期高温天气频繁,这种天气更容易让人感到“热浪来袭”。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