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的焦点,通常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但近日在深圳完赛的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中,赛事保障和志愿服务却频频出圈。不少参赛运动员表示,对深圳印象很好,大赞赛事的高科技保障设施,并对志愿者们的周到服务感到很暖心。“还想再来”是不少运动员的赛后真实感受。
与一般运动会不同的是,残特奥会的参赛主体是残障人士。为了保障残障运动员们顺利参赛,需要赛事主办方提供更妥帖、更完善的赛事运行保障和志愿服务。参赛者们在这方面给出好评,肯定了赛事主办方的用心安排和比赛环节的给力执行。深圳以“科技之都”和“志愿者之城”的力量,为残特奥会自行车赛的举办交出了高分答卷。
△这是深圳市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7月1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此开赛。
在技术层面,本次残特奥会赛场外使用了智能巡逻机器人、机器狗、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智能脑控轮椅等装备,为运动员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这是前沿科技赋能助残事业的最前线,也是最生动的展台。本次残特奥会上应用的高科技智能装备,为残障人士在未来可体验的便利生活提供了具体的画像,也是本次比赛向赛场外的广大残障人士群体传递积极的信号。
在高科技硬件之外,赛事举办期间执行赛务的主要群体是志愿者。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城,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与革新创下了惊人的发展成果,四十余年来,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奋斗,志愿服务之风应运而生。人们在这座年轻的城市追梦,也在此奉献。据了解,深圳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超过400万人,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深圳的志愿服务早已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无论是紧急救援现场,还是每年的春运一线,哪里需要帮助,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
目前,深圳45岁以下志愿者超83%,平均年龄34岁,在这其中,发挥较重要作用的当属在校学生。在校学生尚未正式步入社会,正需要积累社会实践经验;而无数在校学生正是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走进社会的第一把钥匙。这是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内驱力,也是深圳“青春之城”与“志愿者之城”正关联的重要原因。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基层自治水平。深圳的志愿服务已实现法治化、年轻化、国际化,“志愿者之城”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知名IP,也是其文明水平和基层治理水平的鲜活证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是向全社会传递善意和温度的重要媒介。可以预见,在深圳,公益志愿服务不仅是刚需,也将是潮流。随着深圳举办越来越多样化的公共活动,青年群体将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越来越强的社会参与感,继而对这个城市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和更紧密的联系。
今年,深圳发起了“城市啄木鸟”行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城市志愿服务联盟在赛事举办期间招募超过1万名赛会志愿者和超过3万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城市志愿者,推出了一系列志愿者驿站和青年驿站,为市民游客提供科技含量拉满的志愿服务,让每一位来到深圳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本次自行车赛是残特奥会深圳赛区的首项赛事,是对这一系列措施的检验,为接下来的其他赛事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有效路径。
120余天后,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拉开帷幕。这将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盛事,也是“志愿者之城”深圳开启的下一个“重量级副本”,而400万注册志愿者,就是深圳的“最强装备”。志愿服务之光将如何照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