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
编者按
毕业季如约而至,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25届的学子们告别校园,开启人生新篇章。在实验室中他们追寻真理、探索未知;在组织生活中他们团结友爱,倾心奉献。学院特别采访了本届优秀毕业生,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故事。
人物介绍
王以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2025届博士研究生。师从翟茂林教授,主要从事辐射化学与材料研究,博士论文题目为“贵金属纳米复合催化剂的辐射合成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博士就读期间参与了辐射化学与材料辐射效应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经费230万,编号TZ2018004)、MXene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辐射合成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4万,编号12075010),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合作发表10余篇,在总结工作1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在校期间担任化院2020级研究生高分子-应用化学班长、高分子-应用化学生党支部书记、应用化学系实验室安全员等职务,疫情期间多次参与北京大学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累计志愿时长100小时以上。
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安全先进个人等荣誉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等奖励。
01探索前沿,开拓创新
王以诚始终对未知领域保持强烈好奇心,同时注重实用研究的价值。他深知一名化学人才的成长需历经漫长周期,不仅依赖高精尖设备与大量材料投入,更需多方协作——博士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课题组成员、学院学工、教务、安全及行政部门的紧密配合,实属不易。因此,自博士入学起,王以诚便积极接受师长指导与同学帮助,投身辐射化学与材料、核技术与应用的前沿交叉研究。他了解到辐射合成法具有高能量、强穿透性的特点,可通过辐射电离激发特性与溶液辐射化学行为,实现高分子聚合、交联、接枝、降解,纳米材料辐射还原制备及辐射缺陷调控等目标。如何挖掘其应用潜力、凸显技术优势,成为研究的核心挑战。
在翟茂林教授与彭静副教授的指导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下,结合国家对绿氢发展的战略引导及当前高性能、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发需求,王以诚最终选定辐射化学与纳米材料的交叉方向,聚焦贵金属纳米复合催化剂的辐射合成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在此过程中,中科大马骏教授在纳米材料辐射合成方面的宝贵建议,厦门大学许零教授、同方威视林京彣总经理及同威新材胡涛总监在辐射加工技术应用方面的详尽指导,为他攻克课题技术瓶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02攻坚克难,突破瓶颈
然而,正如马玉国教授所言:“You need to suffer to get a PhD。”王以诚在博士期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诸多挑战。辐射合成实验条件复杂、参数繁杂,他在前期制备研究中多次尝试,却始终未能获得合格产物。面对困境,他并未气馁,而是将产物用于结构表征,依据表征结果倒推并优化辐射合成条件。无数个查阅文献的深夜后,他针对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性能需求,提出利用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策略,历经数十次合成条件优化,终于在某次实验中成功制备出满足电解水制氢使用需求的催化剂。随后,王以诚通过精准调控辐射合成参数,历经数十次漫长的工艺优化,解决了一系列放大效应难题,最终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的铂基、钌基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优化与工艺放大,成功将其应用于电解水制氢。
最终,王以诚的博士课题及两项校企横向课题(总经费50万元)得以顺利完成。回顾这段历程,王以诚坦言:“失败是科研的常态,挫折难免令人灰心,但失败的结果也是结果,我必须及时记录下来并分析失败原因,这样才能积累下经验和教训,指导改进后续的实验,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整个博士生涯中,他始终秉持细心、耐心与恒心,持续记录并总结研究进展,及时与导师沟通、与同学探讨。他深刻体会到,科研成果不仅是智力的结晶,更是整个研究团队体力、心血与耐心的沉淀。正因如此,这份成果才弥足珍贵。
03服务集体,担当奉献
博士期间,王以诚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之余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2020级研究生高分子-应用化学班班长,他负责统筹班级行政事务、奖助学金评定等基础工作。新冠病毒爆发的三年,学工老师们顶着压力为同学们提供生活支持,王以诚作为疫情防控联络人团队成员一同与学工办紧密配合,通过精准摸排需求、定制化服务,尽最大努力保障了同学身心健康,确保了科研工作有序推进,营造了一个温馨、有序的学习生活科研环境。
同时,王以诚在博士四年级担任了高分子-应用化学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共同为同学们服务,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发展党员,组织集体学习,举办了数十次党团日主题活动,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活动成果。对于研究生班级、党支部的建设,王以诚秉持务实的态度,倡导班级与支部成员把握好业务与党建的正确关系,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争做“又红又专”好青年;针对班级与党支部内部实际需求(尤其是学业、毕业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有针对地提供资源支持和帮助;号召班干部和支委发挥纽带作用,促进班级和党支部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鼓励班级和党支部成员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时,保持创新精神以面对未来的不同挑战。
04安全为本,责任在肩
在应急管理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规范,王以诚担任应用化学系实验室安全员,执行课题组所有实验室的安全维护及应急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整治、实验室修缮与格局优化、疫情下的实验室安全巡逻等。他秉持“预防为先、连锁管理、动态强化”的应急原则,推动个人健康管理与实验安全管理齐头并进,构建了疫情防控与实验安全双保障体系。基于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贡献,连续2年获得了化学学院安全先进个人称号。对于实验室安全,王以诚表示:“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我们必须持续在科研生活中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从最坏处打算、从细微处着手,尽最大努力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05师友同行,张弛有度
博士生涯的艰辛不言而喻。长时间实验、反复失败带来的挫败感、频繁的学术汇报、突击撰写材料、繁杂的学生工作……都可能打乱生活作息,最终消磨身心。为了平衡科研与生活,许多同学都培养了多彩的兴趣爱好来滋养自己,王以诚也不例外。他在学习工作之余坚持健身锻炼、打羽毛球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应对快节奏的科研任务和学生工作;也与实验室伙伴们唱KTV、玩桌游或密室逃脱,在欢声笑语中释放压力。作为游戏迷,他热衷于在Steam平台收藏游戏。虽然忙碌的科研节奏让他很少有时间真正启动游戏,但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每次实验结束后我回到宿舍,打开Steam看看游戏库,想象一下我游玩的场景和未来通关的画面,我的疲劳就消失了一半,睡得都更香了。”
当被问及在燕园最大的收获时,王以诚说:“我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的人生教导,结识了一群特别优秀的同学和朋友。很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很有特色,有人看问题一针见血,有人处理事情特别有条理,有人遇到困难依然保持乐观……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独有的闪光点,用行动感染我,甚至补全了我的一些认知上的短板,让我在博士生涯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些收获是我一个人很难甚至是无法得到的。”
06 家国情怀,矢志报国
作为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深耕多年的科研工作者,王以诚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持续关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突破进展,主动了解国际核安全形势的动态变化。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之一,他决定毕业后加入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守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坦言:“我的努力虽小,但与前辈们一脉相承。今后,我将持续恪守一名党员的原则,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度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毕业寄语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文案|王以诚 王珠宁 李明萱
排版|刘乙泽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