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种辛苦叫‘风吹日晒’,那这个夏天,就让我独自扛下所有‘风吹’,把‘日晒’全留给别人吧!”
这句调侃之中,写满了多少人的无可奈何:苦日晒久矣。
刚出三伏天,又迎“秋老虎”,网上一片“喊晒”声:“说好的‘一立秋凉飕飕’呢?转身就被35℃的阳光按头暴击”“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晒得胳膊疼”“隔着防晒衣快给我晒着火了”……
身着防晒服、面戴“脸基尼”、手持遮阳伞,再搭配一副墨镜……这全副“捂”装的造型,从初夏到初秋,成了很多人“放不下的标配”。
炎炎夏日,街头随处可见“蒙面侠” 杨博文 摄
更扎心的是,前一阵,#防晒衣不防晒#的话题冲上热搜,瞬间戳中无数人的痛点,把本就被烈日折磨的大家彻底整“破防”。
防晒话题,值得一“晒”。
在日常生活中,“最不喜欢哪个季节”是人们常聊起的话题,夏天常常“当选”。而夏日之“槽点”,主要集中在“高温”和“日晒”两个方面。
面对不断创下高温纪录的“加长版”“增强型”夏天,人们一边承受着酷暑之苦,一边千方百计地进行着“积极防御”。
烈日之下,太阳帽、遮阳伞等齐上阵 杨博文 摄
“苦夏”,无奈隐忍的默默煎熬。
“热得啥都不想干,饭都不想扒拉一口”“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干啥都没劲头”,夏日之“苦”,人人感同身受。
作家冯骥才在文章《苦夏》中说,苦夏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毒日头”是躲不开的天气,坚忍是跳不出的生活。正如一首歌所唱,“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
日晒之苦,古今皆然。王维在《苦热行》一诗中夸张地写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炎热压迫感扑面而来;陆游《苦热》中说,“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夏天的灼烤感“读”而生畏。
“斗夏”,防晒抗争的热烈昂扬。
现代人一边喊着“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一边不服输地与烈日“斗智斗勇”。
“斗夏”,主要是“双防”:防暑,我们有空调、Wi-Fi、西瓜;防晒,却要复杂得多。在某社交平台,#防晒#话题浏览量高达56亿,多个相关话题都超10亿,大家纷纷分享“防晒攻略”。
帷帽既能遮阳,还能防风沙 图源:央视新闻
在古代,人们也讲究防晒穿搭,如笠帽是山野与市井的遮阳宠儿,从晋朝的席帽到唐宋的帷帽,都有一定的防晒功能。另外,一些植物汁液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防晒和护肤功效,古人会将它们提取出来涂抹皮肤。
现代人更是“全身布防”。“穿搭皆下品,唯有防晒高”“防晒需从根上抓,长衣大帽好配搭”……不管是“硬防晒”的物理隔绝,还是“软防晒”的化学防护,从穿戴装备到内服外养,人们把对抗日晒的智慧,拆解成了生活的细碎日常。
最具代表性的或许当属“脸基尼”——青岛大姨发明的这款防晒和防海蜇“神器”,吸引了世界目光。如今,防晒面罩遍地流行,有人认为它是口罩的产品升级,也有人认为,它和从青岛走出的“脸基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交媒体上有关“脸基尼”的分享帖
网上有一张图,引发大家共鸣:前些年,大街上女士们流行吊带装等“清凉”穿搭,这几年,防晒装将大家都捂成了“蒙面侠”“养蜂人”。
人们的这种直观感受是真的吗?大家为何越来越“怕晒”了?
审美标准,“肤白”最影响颜值。
当下,尽管多元审美逐渐兴起,但“一白遮百丑”的传统观念仍影响深远。打开社交媒体,白皙肌肤常与“精致”“年轻”挂钩,而晒黑、晒斑则被视为“颜值减分项”。
仿佛拥有了透亮的白,就握住了审美语境里的某种“通行证”,这种无声的追求,至今仍在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选择。
健康认知,被“晒伤”恐惧支配。
有张很火的老年女士“晒伤图”:她因为常年开车,左脸长期受到阳光照射,布满了深深的皱纹,而右脸显得紧致、年轻。
“防晒做不对,一个夏天老三岁”。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紫外线对皮肤的深层伤害——不仅会导致晒黑、老化,更可能引发晒伤、色斑甚至皮肤病变,爱肤防晒正成为全民健康“必修课”。
消费场景,“硬核”产品很圈粉。
“防晒热”的兴起,也与近年来户外生活方式的走红深度绑定。登山露营、亲子远足、徒步骑行……随着人们走向户外的频次与时长显著增加,全方位的物理防护自然成了刚需。
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不断升级的防晒产品,在防晒功能之外,更加透气、清凉、便携等。还有的防晒衣物逐渐从单纯的功能性服饰,变成了穿搭单品,让“硬核防晒”与“精致出行”完美兼容,深受欢迎。
夏日的强光固然不得不防,但也不能“过防”,该以怎样的心态与方式应对,有几点值得琢磨。
防晒,不能“防”了好心情(AI生成图)
其一,“防不胜防”,不如多一点“放轻松”。
一定有一个瞬间,会让日日小心翼翼防晒的你“破防”。
比如,明明每天做防晒,为什么还是晒黑了?原来,不能只在夏季或晴天防晒,阴天仍有高达80%的紫外线能穿透云层,冬季雪地反射的紫外线甚至强于夏季,车内、室内也需要防晒……
一些“蒙面族”,脸竟然被“热黑”了。近日,#防晒面罩越戴越黑#话题冲上热搜,专家解释称,高温热黑比紫外线更伤皮肤,热还会让黑色素细胞变大变活跃,令不少人顿感“崩溃”。
其二,“过犹不及”,当心导致“隐性饥饿”。
过度防晒,也会引发相应的健康危机,如可能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引发骨质疏松。
维生素D作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不仅是骨骼健康的守护者,还是贯穿人体多个系统的关键调节因子。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隐性饥饿”,与数十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方式是与阳光亲密接触,要直接暴露皮肤,每天20到30分钟为适宜。
“一入防晒深似海”,既要防晒,也要适当接受日晒。于是,被称为 “天灸”的三伏天晒背,成了这两年走红的养生方式。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还需根据个人体质正确养生。
既要拿捏好防晒的分寸与技巧,更该保有一颗对夏日快乐“不设防”的心,不必因微小的色度差而阻挡了心底的阳光。
其三,构筑“防线”,让防晒经济更“阳光”。
近日,有媒体报道,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上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
防晒衣市场,需要更加透明。监管的阳光应穿透行业乱象的云层,对虚标参数、伪造报告的企业亮出黄牌,让合规者得到市场认可,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数据显示,2024年防晒衣品类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67.4%,预计到2025年末,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级别。只有监管、行业、消费者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日晒“筑防”,“防晒经济”才能真正撬动起“清凉”大市场。
防晒,看似是人与阳光的博弈,实则是人与自己的相处之道,其中藏着生活智慧:要在“防守”与“放手”里找到平衡,活出阳光下最美的样子。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