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一处蓝花楹因盛花期成为网红打卡点,却因拍照收费问题引发热议。树下价目表写着10分钟收费100元,单拍一张照片20元。网红景点助推旅游发展本是好事,但公共资源商业化也要守住底线,不能让本应属于公众的风景沦为少数人的“摇钱树”。
网红景点商业化运作确实为人们带来了显著的体验升级。专业摄影团队的进驻,让普通游客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影像记录;精心搭建的拍摄平台,有效解决了游客寻找最佳拍摄位置的困扰。从经济效益来看,商业化运作还能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这种“体验升级”的商业逻辑有其存在价值,它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但问题不在于商业化本身,而在于商业化的方式与程度是否恰当。
当收费行为越过了合理边界,公共资源的本质属性就开始受到侵蚀。蓝花楹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其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本应全民共享。设立“摄影师携客方可进入”的门槛,无异于将公共空间私有化,剥夺了普通市民的观赏权利。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收费行为往往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有些甚至是摄影机构或个人的自发行为,既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也没有合理的成本核算,纯粹是借网红效应牟取利益。
昆明的蓝花楹之争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网红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交媒体对旅游行为的深刻重塑,类似的矛盾还会在其他地方不断上演。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地禁止或放任,而要通过制度创新找到平衡点,既能让商业力量为游客创造价值,又能守住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
首先,应厘清公共资源的属性与商业开发的界限,围绕自然景观提供的增值服务应合理定价。其次,收费项目必须公开透明,杜绝“圈地收费”的霸王条款。再次,商业开发的收益应该部分回馈到公共资源的维护和改善中,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需要从业者提升自律意识,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只有当各方都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和责任所在,网红景点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苏桐)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