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一间朴素的居室里,95岁的葛梦水老人将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整齐地叠放在膝头。他左手拇指处的疤痕像一枚勋章,无声诉说着七十余年前炮火的印记。当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开始讲述,一段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壮阔篇章徐徐展开。
1930年,葛梦水出生于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农家。1945年,年仅16岁的他在校读书时,恰逢解放军招收医护人员。怀揣着对家国的赤诚之心,这个少年毅然报名,从此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军旅征程。前线战事吃紧,本该接受两年专业训练的他很快被调往卫生团,在枪林弹雨中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地医护生涯。
葛梦水在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
解放张家口战役中,年轻的葛梦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穿梭救援。一枚敌军炮弹突然在他身旁炸开,弹片削去了他左手拇指的一节。“当时只觉得手上一麻,直到包扎时钻心的疼痛才涌上来。”老人平静地回忆道,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但那缺失的拇指,是他为革命事业付出的证明。半年伤愈后,他怀着“救治更多战友”的信念刻苦钻研医术,并于1947年5月主动请缨重返前线,参加了石家庄、包头、集宁及太原等多个地区战役。1949年10月1日,他有幸站在天安门广场,亲历新中国的诞生。葛老说:“那一刻的自豪,一辈子都忘不了。”
葛梦水在与记者分享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葛梦水所在部队前往朝鲜。在他的记忆中,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温度常在零下20℃以下,积雪深厚。战士们坚守在阵地上,只能“铺上雨布即为床铺,雪就炒面即为食物”。在朝鲜的日子里,危险如影随形。一天,葛梦水正在一所由废弃房屋改成的卫生所里救治伤员,两名战友刚一进屋,敌军飞机的轰鸣声便在头顶响起。他意识到战友可能被敌机发现了,刚将伤员转移到墙后,就听到了机枪扫射的声音。回过神时,一名战友胸口中弹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友大腿中弹,血流如注。他迅速展开救治,可最终战友还是因失血过多,在送往后方的途中离世。回忆起这些,葛老声音略带哽咽,战争的惨烈仍历历在目。
葛梦水在与记者分享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时候的战争,真是太苦了。”葛梦水摩挲着军装衣角,“战士们靠着小米加步枪,靠着他们的血肉之躯,一步步把敌人击退,武器弹药常常不够,只能靠缴获敌人的来补充。”片刻沉默后,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里闪烁着光芒:“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咱们的阅兵式,那些无人机、导弹、航母,看得我这老头子都热血沸腾啊!咱们国家真是强大了!”
1951年底,葛梦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1953年转业至乌兰浩特基层医疗岗位,直至离休。残缺的手指、身上的伤痕与珍藏的军功章,共同诉说着那段血色青春。如今四世同堂的他,常对晚辈们说:“这些勋章不是荣耀,是无数英魂的嘱托。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珍宝。”
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者,葛梦水用医者的仁心与战士的忠勇,在烽火岁月中守护生命之光。如今,这位九旬老兵的精神火炬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灼灼燃烧,其忠诚与大爱的生命印记,正化作精神坐标,指引后辈砥砺前行。
实习记者:张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