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批发市场正迎来以年轻人和新中产为主的散客潮。表面看,批发市场的爆火是消费降级的信号;实则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尤其是新中产与年轻人,在价值理性驱动下的“消费升级”。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本质上是消费决策标准的进化,是对“物有所值”的极致追求,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格局。
一、批发市场热潮:从杭州环北到全国现象
“逛不完,真的逛不完”、“这里简直是线下1688”、“穷鬼天堂”……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用这些标签描述他们新发现的购物圣地。
在杭州环北丝绸服装批发市场,一家主要售卖女装的档口里,老板张姐在货架前整理衣服:“好的时候一天要卖10000件小衫,吃饭都没时间。而且以前基本上都是批发客,这两年小年轻来得也特别多。”市场的打包小哥也坦言:“这两个月忙得飞起,从早上7点半开始打包、运货,一直到市场关门都忙不完。”
这股“追求性价比”的风潮正席卷全国批发市场。当商场里的衣服标价动辄上千元,而同类商品在批发市场仅两位数时,价格敏感的新一代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实际上,不仅是线下实体批发市场爆火,线上批发革命也在同步进行。1688这个成立于1999年的B2B批发平台,在23年后意外翻红,多次冲上苹果App Store免费榜第一。5月平台数据显示,全站新买家数较去年同期提升近40%,平台GMV提升超20%。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精致抠”已成为年轻人的新消费哲学。
二、表面降级实则“升级”:明智消费的新一代
近年来,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日益显著:一方面,他们积极实践“消费降级”——餐饮依赖优惠券、化妆品选择平价替代品、在商场“只逛不买”转而线上搜同款;另一方面,这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却并未带来预期的储蓄增长,部分账户额甚至不增反减。这背后的逻辑在于,“降级”本质上是一种策略性调整,消费者在特定领域省钱的同时,却在情绪价值和体验式消费领域投入更多。
这并非简单的开支削减,其核心是消费决策标准的转变。普华永道在《2024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中揭示了中国消费者的普遍心态:消费者并未降低对商品或服务质量的期望,相反,他们追求在每一个价格区间内获得最优价值,确保每次购买决策都更明智。
这种选择性投入的倾向在特定消费类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36氪旗下的后浪研究所出具的《2025年轻人消费升级报告》指出,在生活方式升级的类目中,“服装”高居榜首,“漂亮衣服”成为年轻人最显著的支出项。所以,年轻人大量涌入服装批发市场购物,其实是明智购物的“消费升级”。
三、中产的三重焦虑:消费分层与务实转向
“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的特征,在中产群体中尤为显著。
随着“去地产化”催生负财富效应;再通胀导致一线城市居民刚性支出增多,新中产的资产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其财富观念的保守度也在逐步提升。
他们承受着房贷、车贷和教育支出的三重压力,深陷 “返贫、返平、返智” 三重焦虑漩涡。返贫焦虑直接关联收入信心问题;返平焦虑体现了阶级下滑的恐惧;返智焦虑则源于知识型劳动红利的消退。
面对这三重焦虑,中产阶级在消费观上转向“体面的节俭”。他们通过逛批发市场、使用1688等平台,实现了一种“有质价的体面生活”,既维持了必要的生活品质,又控制了开支。
四、商业新纪元:消费转型重塑市场格局
消费转型正深刻改变世界商业格局。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整体表现疲软,多个头部奢侈品牌如LVMH、Kering等集团的财报均显示营收下滑。LVMH集团营收同比下降2%至203亿欧元,Kering集团营收同比下降14%至39亿欧元。
与此同时,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却增长迅猛。咖啡市场表现尤为明显:瑞幸咖啡在2024年实现了显著的业务增长,全年总净收入达到344.75亿元,同比增长38.4%,创历史新高。抛弃星巴克的中产们开始端起瑞幸、库迪、幸运咖,个位数价格的咖啡更香了。
批发市场和1688的翻红,代表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去中介化”革命。消费者绕过层层分销,直接对接源头厂家,砍掉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费用,实现消费价值的最大化。历史证明,这种消费转型的推动力,足以导致商业迭代和兴衰交替。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消费下沉催生了优衣库、无印良品等世界级零售巨头,今天的中国消费转型同样蕴含着重塑市场的巨大能量。
随着“精致抠”成为新消费哲学,像杭州环北这样的批发市场不再仅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一个消费平权化的象征场域。在这里,无论是中产还是年轻人,都在学习用更少的钱,过更有品质的生活。
编辑:侯宜均